诗词原文
登泰山
宋·陈与义
小丘仅见山如髻,尚媿韩公八尺台。
日观东头望海石,云生高处一雷开。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生于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早年曾师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诗歌创作深受其影响,后又自成一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尤其在战乱时期,他的诗作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对和平的向往。
译文
登上泰山,只见眼前的小丘仿佛女子的发髻一般小巧,与韩愈曾经登临并赋诗的八尺台相比,我还感到有些惭愧,向东望去,那是日观峰上的望海石,当云雾在高处聚集时,仿佛有一声雷鸣,将云雾瞬间劈开。
释义
小丘仅见山如髻:形容泰山脚下的小丘小巧玲珑,像女子的发髻一样。
尚媿韩公八尺台:韩愈曾登临泰山并赋诗,此处指自己与韩愈相比,还感到有些惭愧,八尺台指韩愈登临之地。
日观东头望海石:日观峰位于泰山之巅,向东望去可以看到望海石。
云生高处一雷开:形容泰山之巅云雾缭绕,当云雾聚集时,仿佛有雷鸣之声将其劈开。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之巅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敬仰和对韩愈的钦佩之情,首句“小丘仅见山如髻”以小巧玲珑的小丘作为对比,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次句“尚媿韩公八尺台”则通过对比自己与韩愈的登临之地,表达了对韩愈的敬仰和对自己的谦逊,后两句则通过描绘日观峰和望海石的景色,进一步展现了泰山的壮丽和神秘,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练,富有韵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陈与义在登临泰山时所作,泰山作为中国的五岳之首,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竞相登临之地,陈与义在登临泰山时,被眼前的壮丽景色所震撼,同时又想到了韩愈曾经登临并赋诗的八尺台,于是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登泰山》,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敬仰和对韩愈的钦佩之情,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