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日感怀
唐·李商隐
泥饮不容繁杏落,浩歌常送寒蝉没。
秋风飒飒雨潇潇,落叶纷飞满地飘。
故国山河千里远,异乡人事几多遥。
愁肠百结难消解,独倚危楼听夜潮。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李商隐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也常含有深沉的感伤情调,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译文
泥泞的小路上,繁盛的杏花即便落下也不被容纳;高亢的歌声常常伴随着寒蝉的消逝而响起,秋风飒飒,细雨潇潇,落叶纷飞,满地都是飘零的叶子,故乡的山河远在千里之外,异乡的人事又如此遥远陌生,愁绪如肠,百结难解,只能独自倚靠在高楼之上,聆听夜晚的海潮声。
释义
首联“泥饮不容繁杏落,浩歌常送寒蝉没”以自然景象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杏花虽美,却难逃泥泞的束缚;歌声虽高,却只能伴随着寒蝉的消逝而响起,暗示着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消逝,颔联和颈联进一步描绘了秋日的凄凉景象,以及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异乡的疏离感,尾联则以“愁肠百结难消解,独倚危楼听夜潮”作结,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愁绪和无尽的孤独。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首联以自然景象入手,寓情于景,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暗示了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消逝,颔联和颈联进一步渲染了秋日的凄凉氛围,同时融入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异乡的疏离感,尾联则以“愁肠百结难消解,独倚危楼听夜潮”作结,将诗人的愁绪和孤独推向了高潮,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展现了李商隐诗歌的独特魅力。
创作背景
(注: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虚构内容)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晚年时期,当时他身处异乡,远离故乡和亲人,内心充满了孤独和无奈,晚唐社会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坎坷也让他深感忧虑和悲伤,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描绘秋日的凄凉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反映了李商隐晚年的心境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