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成败宁非数,后世忠邪自有评。的释义

小编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史

朝代:清代

作者:屈大均

中原成败宁非数,后世忠邪自有评。

青冢一抔埋艳骨,乌江千载恨难平。

当时已自无良策,日后何须论废兴。

成败从来由天定,英雄何必苦营营。

作者简介

屈大均(1630年-1696年),字介子,一字翁山、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他早年投身抗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名今种,字一灵、骚余,中年恢复俗姓,更名大均,字翁山,晚年曾在华南各地讲学,晚年始得归葬故乡广州北郊,屈大均一生著述丰富,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四朝成仁录》等。

译文

中原的兴亡难道只是命运的安排吗?后世的忠臣奸邪自有后人去评判。

青冢(指昭君墓)里埋葬着美丽的尸骨,乌江边上千年的怨恨难以平息。

当时已经没有什么好的策略可以挽回败局,日后又何必去议论国家的兴废呢?

成功与失败从来都是由上天注定的,英雄们又何必苦苦地经营谋划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对历史成败、忠奸评判的深刻思考,首联指出中原的兴亡自有天数,后世的忠奸自有后人评判;颔联以昭君出塞和项羽乌江自刎为例,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感慨;颈联认为当时已无法挽回败局,日后也不必再议论兴废;尾联则进一步强调成败天定,英雄不必过于执着。

赏析

这首诗以历史为背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反思,表达了对历史成败、忠奸评判的深刻思考,诗人认为历史的兴亡自有天数,后世的忠奸自有后人评判,这种看法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客观性的认识,诗人也通过昭君出塞和项羽乌江自刎等历史事件,表达了对历史悲剧的感慨和对英雄命运的同情,颈联和尾联则进一步强调了成败天定、英雄不必过于执着的观点,这种看法既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豁达态度,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屈大均的生平经历密切相关,屈大均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亲身经历了抗清斗争的失败和国家的分裂,这种历史背景使得他对历史成败、忠奸评判等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屈大均作为一位学者和诗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也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他在创作这首诗时能够运用丰富的历史素材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屈大均对历史客观性的认识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也反映了他在明末清初动荡时期的历史背景下的独特感悟和情感体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