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白正非天欲辨,青黄要与木为灾。上一句是什么?

小星12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辨灾

朝代:宋代

作者:刘克庄

皂白正非天欲辨,青黄要与木为灾。

世间万事皆前定,莫向樽前苦叹嗟。

作者简介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书法家,他一生仕途坎坷,曾四次被罢黜,但他学识渊博,文辞精粹,诗、词、赋、散文皆有所长,是南宋后期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反映社会现实,风格雄浑豪放,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译文

黑白分明本不是上天要分辨的,青黄不接却要与树木一同遭受灾祸。

世间万事都是上天早已注定的,不要在酒杯前徒劳地叹息哀怨。

释义

首句“皂白正非天欲辨”以“皂白”(黑白)比喻是非分明,但诗人却认为这并不是上天要刻意去分辨的,暗示了人间的纷扰复杂并非天意所为,次句“青黄要与木为灾”中的“青黄”通常指庄稼未成熟时的颜色,这里借指收成不好、经济困难,而“与木为灾”则可能暗指自然灾害(如火灾、水灾等)对林木和农业的破坏,这两句诗通过自然界的意象,反映了人间的苦难和无奈。

后两句“世间万事皆前定,莫向樽前苦叹嗟”则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看法:他认为世间万事都是上天早已注定的,人们无法改变,因此不必在酒杯前徒劳地叹息哀怨,这种思想虽然带有一定的宿命论色彩,但也反映了诗人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无奈和超脱。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界的意象为引子,深刻揭示了人间的苦难和无奈,诗人通过“皂白”与“青黄”的对比,以及“天欲辨”与“与木为灾”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人间的纷扰复杂和自然灾害的残酷无情,而“世间万事皆前定”的感慨,则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超脱,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也有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刘克庄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作为南宋后期的一位重要文学家,刘克庄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罢黜,他深知人间的苦难和无奈,也深刻体会到命运的不可抗拒,在这首诗中,他通过自然界的意象和人生的哲理思考,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命运的无奈超脱,这首诗也反映了南宋末年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苦难生活。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