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夜长
唐·白居易
夜遶中庭百匝行,秋风传漏忽三更。
银河迢递星杓转,碧落萧条云物清。
露下庭芜湿桂叶,月临庭树冷花阴。
此时欲问谁同此,唯有前山鹤见明。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白居易的诗歌反映了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译文
夜晚我在庭院中徘徊,绕着中庭走了上百圈,秋风吹动更漏,忽然发现已到了三更天,银河高远,星斗的杓柄在夜空中缓缓转动,天空一片萧条,云彩和景物都显得清冷,露水落下,打湿了庭院中的桂树叶,月光洒在庭树上,给花荫带来了一丝寒意,这个时候,我想问问有谁和我一样在深夜未眠,只有前山的鹤,在月光下清晰可见。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夜中独自徘徊于庭院中的情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诗中“夜遶中庭百匝行”表现了诗人的徘徊与不安,“秋风传漏忽三更”则点明了时间,营造出一种深夜的寂静与冷清。“银河迢递星杓转,碧落萧条云物清”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秋夜的星空与景象,增强了诗歌的意境。“露下庭芜湿桂叶,月临庭树冷花阴”则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诗中“夜遶中庭百匝行”一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深夜中独自徘徊的情景,表现出他内心的烦躁与不安,而“秋风传漏忽三更”一句,则点明了时间,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接下来的两句“银河迢递星杓转,碧落萧条云物清”,则通过描绘秋夜的星空与景象,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意境,最后两句“露下庭芜湿桂叶,月临庭树冷花阴”和“此时欲问谁同此,唯有前山鹤见明”,则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和设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以及他对自然的亲近与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仕途不顺,生活孤独,内心充满了苦闷与寂寞,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诗中的“夜遶中庭百匝行”和“此时欲问谁同此”等句,都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以及对知音难觅的感慨,诗中也体现了白居易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他在自然中寻找慰藉,寄托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