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自勉
朝代:宋代
作者:李纲
耐辱岂惟容唾面,寡言端拟学铭膺。
心存忠孝常艰险,身负经纶岂陆沉。
自古英豪多困厄,从来忠直易悲吟。
丈夫有志须坚忍,莫使青春空自禁。
作者简介
李纲(1083年-1140年),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常州无锡人(今江苏无锡),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历官至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五天即遭罢免,绍兴二年(1132年),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不久,又罢为观文殿学士,退居福州,绍兴十年(1140年)卒,追赠少师,著有《梁溪集》等。
译文
能够忍受侮辱岂止是容忍别人往自己脸上吐痰,我决心学习古人将箴言铭记在心而少说话,心中常存忠孝之志,自然会经历许多艰险;身负治国安邦之才,怎能让自己默默无闻,自古以来英雄豪杰多遭遇困厄,忠诚正直的人往往容易悲叹吟咏,大丈夫有志向必须坚忍不拔,不要让青春白白流逝而无所作为。
释义
“耐辱岂惟容唾面”表达了作者对于侮辱的忍受能力,不仅仅是容忍别人往自己脸上吐痰那么简单,而是要有更大的胸怀和气度。“寡言端拟学铭膺”则表明作者决心学习古人,将箴言铭记在心,少说话多做事,接下来的诗句则进一步阐述了作者对于忠孝、经纶之才的理解,以及对于英雄豪杰遭遇困厄的同情,同时表达了自己坚忍不拔、不浪费青春的决心。
赏析
这首诗是李纲自勉之作,表达了他对于个人修养、忠诚正直、坚韧不拔等品质的重视,首联以“耐辱”和“寡言”为引子,展现了作者的高尚品格和坚韧精神,颔联和颈联则通过对比和抒情,进一步阐述了作者对于忠孝、经纶之才的理解,以及对于英雄豪杰遭遇困厄的同情,尾联则以“丈夫有志须坚忍,莫使青春空自禁”作为总结,表达了作者对于个人奋斗和青春价值的深刻认识,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示意义。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纲的仕途经历有关,李纲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曾一度担任要职,但由于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压,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了曲折和艰辛,在这首诗中,李纲通过自勉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个人修养和坚韧精神的重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关切,这首诗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