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闲居
唐·白居易
门巷萧条长绿苔,故人容鬓各相衰。
平生心事闲难得,到处身名老更知。
从来幸有不材木,此去真为无事僧。
更把浮名与杯酒,与君同作醉乡民。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他的作品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著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译文
门前巷尾长满了青苔,显得萧条冷清,老朋友们的容颜和鬓发都已衰老,一生中难得有闲暇的时光来品味心事,到老时才更加明白身名的重要性,我向来庆幸自己像那不成材的树木一样,不被世俗所累,这次离去,真的要做一个无牵无挂的和尚了,再把浮名和杯酒都抛在脑后,与你一同成为醉乡中的隐士。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的淡泊,首联描绘了门巷萧条、故人衰老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颔联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经历的感慨,认为闲暇难得,而身名到老时才更加珍贵,颈联中的“不材木”比喻自己不被世俗所重用,反而因此得以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决定像无事僧一样生活,尾联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浮名的抛弃和对与友人共饮共醉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闲居为主题,通过描绘门巷萧条、故人衰老的景象,以及诗人对人生经历的感慨和对名利的淡泊,展现了白居易晚年闲适、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诗中“不材木”的比喻,既体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独特认识,也表达了他对世俗名利的超脱态度,尾联的“更把浮名与杯酒,与君同作醉乡民”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整首诗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此时的白居易已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沧桑,对名利和仕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他晚年退居洛阳香山寺,过着闲适的生活,这首诗正是他这种生活态度的真实写照,通过这首诗,白居易表达了自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人生价值的独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