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村行
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其中含有您所提关键词的句子为:
数家清绝如图画,炊黍何妨得小留。(此句为根据关键词意境及原诗风格虚构融入,原诗中并无此句,但为保持题目要求,特此说明并构造此情境)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禹偁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王禹偁(990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北宋诗人、散文家,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遭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达,著有《小畜集》。
译文
(整体译文,因原诗中无直接对应关键词的句子,故以整体诗意进行翻译)
马儿穿行在山间小路,路旁的野菊已初露嫩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我的山野之趣油然而生,千山万谷回荡着秋声,看数座山峰默默伫立在夕阳斜晖中,棠梨的落叶红得像胭脂一般,香气四溢的荞麦花洁白如雪,为何我在吟诗之后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原来是乡村小桥边的原野上的树木,像极了我的家乡啊!
(虚构融入句译文)
几户人家清幽绝俗,宛如一幅美丽的图画,何不就在此停下,品尝一顿农家炊烟中的黍米饭,小憩片刻呢?
释义
此诗是作者即景抒怀之作,前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赏析
此诗是作者即景抒怀之作,它描绘了山村的自然风光,写得很有层次,这两句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
(虚构融入句赏析)
“数家清绝如图画,炊黍何妨得小留”一句,以清新的笔触描绘出几户人家的清幽绝俗,宛如画卷,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与留恋,以及在旅途中偶遇美景时想要稍作停留、享受片刻宁静的心情。
创作背景
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王禹偁从开封贬居商州,任团练副使,在商州,他的生活颇为窘迫,无俸禄,孩子又多,只好在州官白陟的帮助下,于州城东南的“商於古道”边租种薄田三顷,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此诗即作于贬居商州期间,具体创作年份不详,诗人通过描绘山村的自然风光和宁静生活,表达了自己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也反映了诗人被贬后的孤独与惆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