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过垂虹
宋·姜夔
自古吴兴称水乡,垂虹三百步称长。
两桥相望几十步,垂虹跨水卧如梁。
三高祠畔千帆过,七里滩头万籁凉。
水乡元不减吴松,短棹沿洄野兴浓。
作者及朝代
作者:姜夔(kuí)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诗说》、《续书谱》等传世。
译文
自古以来吴兴就被称为水乡,垂虹桥长达三百步,尤为壮观,两座桥相隔仅几十步,垂虹桥横跨水面,宛如一道卧在水上的长梁,三高祠旁船只往来频繁,七里滩头万籁俱寂,凉风习习,这水乡的风光丝毫不逊色于吴淞江,我划着小船在水中来回穿梭,野趣盎然,兴致浓厚。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吴兴水乡的美景,特别是垂虹桥的壮丽景象,诗人通过对比和描绘,展现了水乡的独特魅力,以及自己在水乡中游览时的愉悦心情。
赏析
姜夔的这首诗以水乡为背景,通过对垂虹桥的描绘,展现了吴兴水乡的美丽风光,诗中“两桥相望几十步,垂虹跨水卧如梁”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垂虹桥的壮观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诗人还通过“三高祠畔千帆过,七里滩头万籁凉”等句,进一步渲染了水乡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宁静而美丽的世界之中。
在表达情感方面,诗人通过“水乡元不减吴松,短棹沿洄野兴浓”等句,表达了自己对水乡风光的喜爱和游览时的愉悦心情,这种情感与诗中的景物描写相互映衬,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感人。
创作背景
姜夔在南宋时期游历四方,对各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游历吴兴时所作,当时,他或许被吴兴水乡的美景所吸引,特别是垂虹桥的壮丽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便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融入诗中,创作出了这首描绘水乡风光的佳作,这首诗也反映了姜夔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他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