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张祜的《江楼夕望招客》,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江楼夕望招客
唐 张祜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江上清秋昨夜回,渔扉正对荻洲开。
(注:根据常见的版本,最后一句“江上清秋昨夜回,渔扉正对荻洲开”在部分版本中可能位置有所不同或有所调整,但此处按照您提供的关键词顺序放置,这句诗在整首诗中的具体位置可能因版本而异,但不影响对其的解析。)
作者简介:
张祜,唐代诗人,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早年寓居姑苏(今江苏苏州),后至长安,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江南等地,隐居以终,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他善于描绘自然景色,以宫词著称。
译文:
(整体译文,因诗句顺序可能有所调整,以下译文尝试融合整首诗意境)
向东遥望海天一色,傍晚时分景色茫茫,山势连绵不断,江河奔流不息,地势辽阔而绵长。
城中四周灯火万家,宛如天上星河落入人间,倒映在江水中央。
古木被风吹动,发出沙沙声响,如同晴天之雨;月光洒在平沙之上,皎洁如夏夜之霜。
清秋时节,江水昨夜已带着凉意回归,渔人的小屋正对着荻花丛生的沙洲敞开。
释义:
本诗描绘了诗人傍晚时分在江楼上远眺所见的壮丽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描绘海天、山势、灯火、星河、古木、平沙等自然元素,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和深刻感悟。
赏析:
本诗以景起兴,以情结尾,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自然景色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紧密相连,诗中“海天东望夕茫茫”一句,既写出了海天一色的辽阔景象,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思索,而“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则通过对比与映衬,展现了人间烟火与天上星河的交相辉映,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两句,更是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微妙变化,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最后两句“江上清秋昨夜回,渔扉正对荻洲开”则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即清秋时节的到来和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关于本诗的创作背景,已难以详考,但从诗歌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某个傍晚时分,独自登上江楼远眺,被眼前的壮丽景色所打动,从而触发了创作灵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内心情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