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呼安得寐无聪,不但杜老左耳聋。的释义

小星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夜愁曲

唐·白居易

呜呼安得寐无聪,不但杜老左耳聋。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枕上作歌天欲晓,月明星稀鸟雀喧。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他的作品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唉,怎样才能让我在睡眠中不听到任何声音呢?不只是杜甫老先生左耳失聪,深夜时分,我忽然梦到了少年时的往事,梦中哭泣,妆容被泪水打湿,红色的栏杆上留下了斑斑泪痕,我在枕头上作诗,直到天边快要破晓,那时月明星稀,鸟雀开始喧闹起来,人生的愁苦怨恨哪里能够避免呢?唯独我,内心充满了无尽的哀伤与思念。

释义

本诗通过描写诗人夜晚难以入眠,梦中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愁苦与无奈。“呜呼安得寐无聪,不但杜老左耳聋”一句,既表达了对杜甫晚年失聪的同情,也暗示了自己内心的纷扰与不安。

赏析

这首诗以“夜愁”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夜晚难以入眠的愁苦心境,首句“呜呼安得寐无聪”直接点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夜晚的渴望,但现实却让他无法摆脱内心的纷扰,诗人通过梦境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回忆与哀愁的世界,梦中的哭泣、妆容的泪痕,都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诗人以“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作结,既表达了对人生愁苦的无奈,也突出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哀伤。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经历了仕途的起伏、人生的悲欢离合,内心充满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在夜晚的寂静中,诗人更容易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与对现实的思考,从而创作出这首充满愁苦与哀伤的诗篇,诗人也可能借杜甫之例,来表达自己晚年失聪、内心纷扰的境遇,以及对人生无常、愁苦难免的深刻感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