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贫士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是颜,始得一饘粥。
岂复羞贫贱,曾不事农桑。
耿耿清不寐,披衣起彷徨。
廓落无所依,游心曷所将。
厉响思清远,去来飘忽芒。
荒途无归人,时时见废墟。
茅茨已倾颓,户庭人迹芜。
奈何同生门,贫富苦悬殊。
义方不及训,谗言或见加。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来还独卧,谁与相追攀。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总发抱孤念,奄出四十年。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仰想东户时,余风荡平原。
慷慨忆绸缪,此情久已离。
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
庭宇翳余木,倏忽寒将留。
菡萏生池沼,开阖待风秋。
昔为三春蕖,今作秋莲愁。
萧索空檐下,愁坐思何聊。
寒日冷淡愁,松风引急啸。
隐几闲将睡,梦见愁忽觉。
去岁家南田,今年种北畴。
凭谁在寒暑,无乃已愆秋。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飘忽芒。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
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
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妍。
沉阴拟薰麝,寒气激我怀。
岁月有常御,我来淹已弥。
慷慨忆绸缪,此情久已离。
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愁思忽而至,跨马出北门。
举鞭驱上役,聊欲舒吾襟。
萧索长街晚,踯躅思无穷。
旷野人踪稀,孤馆闭寒空。
贫士失职志不平,昔为三春蕖,今作秋莲愁。
高鸟独游翔,孤兽啼声哀。
徘徊无归依,慷慨独长叹。
厄运难回复,穷途日已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快意当前事,无为身后名。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闲居寡欢娱,俯仰岁将暮。
如何荒辙迹,遂与五株遇。
拥怀累代下,言尽意不申。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富贵非吾事,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其十六
从今置之勿复道,一瓢陋巷师颜回。
闲居何所乐,顾影东皋上。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表现出对自然及人生的深刻感悟,影响深远。
译文
从今以后就把这些事情放下不再提起,我要像颜回那样在简陋的巷子里,用一瓢水过简单的生活,闲居的时候有什么乐趣呢?我独自在东边的田野上徘徊,时常有乡邻们,拨开草丛与我一起往来,我们见面时没有多余的言语,只是谈论着桑麻的生长情况,桑麻一天天在生长,我种植的田地也一天天在扩大,我常常担心霜雪降临,使这些植物像草木一样凋零。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的淡泊,诗人表示要效仿颜回,在简陋的环境中安贫乐道,享受生活的宁静与自在,他描述了与乡邻们相处的简单快乐,以及对农作物生长的关心,表达了对自然和简单生活的热爱。
赏析
这首诗是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佳作,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描绘简陋的生活环境和对桑麻生长的关心,展现了他对自然和简单生活的热爱,诗人也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泊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体现了他的高洁品质和豁达胸怀,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陶渊明晚年时期,当时他辞官归隐,过着简朴的田园生活,诗人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深感不满,对名利的追求也感到厌倦,因此他选择了归隐田园,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这首诗正是他这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的体现,表达了他对简单生活的热爱和对名利的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