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从军行
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结客渔阳时遣简,踏营渭北夜衔枚。(此二句为根据关键词创意添加,非原诗内容,以下分析基于原诗并适当融入此二句意境)
作者简介
李颀,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713年\~756年),他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歌行,以边塞诗和描写音乐的诗篇著称,风格豪放飘逸,意境深远,李颀的诗作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定地位,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白天登山观望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
行军在风沙中刁斗声声鸣响,公主幽怨的琵琶声随风飘散。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广袤的沙漠。
胡雁哀鸣着夜夜向南飞去,胡人战士思念家乡眼泪双双洒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敌人封锁,战士们应该奋勇杀敌把生命抛舍。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移入汉家。
(注:“结客渔阳时遣简,踏营渭北夜衔枚”意为:在渔阳结交勇士时常派遣书信,夜晚在渭北军营中踏着月色,口中衔枚(古代行军时,为防止喧哗,让士兵口中横衔着枚,即树枝、竹片或铁片),悄然前行。)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战争的艰苦和战士们的思乡之情,诗中通过描绘边塞的自然环境、战争场景以及战士们的内心世界,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边塞战争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抒情,展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理解和感受,诗中“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等句,生动地描绘了边塞的自然环境和战争场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而“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等句,则深刻地表达了战士们的思乡之情和战争的残酷。
“结客渔阳时遣简,踏营渭北夜衔枚”这两句虽然非原诗内容,但巧妙地融入了边塞诗的意境,展现了战士们在渔阳结交勇士、传递书信的豪情壮志,以及在渭北军营中悄然前行的紧张氛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唐代边塞战争频繁的时期,当时,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经常发生战争,边塞地区成为战争的前沿阵地,诗人李颀可能亲身经历了边塞战争,或者对边塞战争有深入的了解和感受,因此创作了这首反映边塞战争和战士情感的诗篇,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