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野老
唐·杜甫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躬耕不预差科事,犹向清时作幸民。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我正在草堂边劳作;柴门歪歪斜斜,迎接大江奔流。
渔网晒在岸边,鱼儿已上钩;商船在落日余晖中,悠悠而下。
蜀道崎岖,长路漫漫,我牵挂着你——被叛军围困的梓州;一片孤云,你究竟为何飘向我的草堂?
我亲自耕种,自给自足,不去干预百姓的差役;在这太平盛世,我仍是一个幸运的老百姓。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隐居草堂的周边景象,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百姓生活的关心,首联写草堂之景,颔联写江边渔市,颈联写战乱消息,尾联写诗人自己,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深沉真挚,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所作,通过描绘草堂周边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展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在宁静的背后,诗人并未忘记国家的战乱和百姓的疾苦,颈联“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友人的牵挂,尾联“躬耕不预差科事,犹向清时作幸民”则体现了诗人虽身处乱世,但仍能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自给自足,不干预百姓的差役,珍惜这难得的太平时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秋,当时杜甫在成都草堂已经居住了近两年,虽然生活相对安定,但诗人并未忘记国家的战乱和百姓的疾苦,唐朝政府虽然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但各地仍战乱不断,百姓生活困苦,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百姓生活的关心,同时也展现了自己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