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平蛮诗
唐·刘禹锡
天险东南尽,今辰地势殊。
万重连海岳,一线入吴楚。
唾手每思双羽箭,快心初见万楼船。
须臾氛祲静,不见一戎麾。
作者及朝代
刘禹锡,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刘禹锡的诗歌创作,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创造出清新自然的意境,常用寓言寄托政治内容,语言通俗生动。
作者简介
刘禹锡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自幼聪颖好学,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授太子校书,后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等职,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谪,先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等地,晚年回京,历任太子宾客、东都分司郎中等职,世称“刘宾客”,刘禹锡的诗风独特,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又有深沉婉约之情,是唐代文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译文
东南的天险之地已被平定,如今的局势已大为不同,重重山峦连接着海与山岳,一条狭窄的通道连接着吴楚两地,我常常想象着挥动双羽箭的英勇场景,初次见到万艘战船时心中无比畅快,不久之后,战乱平息,再也看不到一丝战争的痕迹。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平定东南蛮夷地区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胜利的喜悦和对和平的向往,首联点明地势变化,颔联描绘地理特征,颈联通过“唾手双羽箭”和“快心万楼船”两个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战争的激烈和胜利的喜悦,尾联则表达了战乱平息后的宁静与和平。
赏析
这首诗以平蛮为主题,通过描绘战争胜利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国家统一的赞美,诗中“唾手每思双羽箭,快心初见万楼船”两句尤为精彩,既展现了战争的激烈和英勇,又表达了胜利的喜悦和豪情,诗人以“须臾氛祲静,不见一戎麾”作为结尾,进一步强调了和平的珍贵和来之不易,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平定东南蛮夷地区后所作,唐代时期,东南地区常有蛮夷侵扰,刘禹锡作为朝廷官员,参与了平定蛮夷的战争,在战争胜利后,他深感国家统一和和平的重要性,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和感慨,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也展现了刘禹锡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的情怀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