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牧相谙欲争席,比邻渐熟约论婚。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108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杂诗

唐·皎然

野老居山寺,躬耕近四邻。

雨晴收种晚,风静薙茅新。

樵牧相谙欲争席,比邻渐熟约论婚。

何须问名氏,草径入江村。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南朝谢灵运十世孙,早年出入儒、墨、道三家,安史之乱后皈依佛门,皎然的诗歌理论成就较高,主张为诗应“情在言外,旨冥象表”,强调诗歌应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他的诗作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生活,风格清丽闲淡,为唐代诗僧中的佼佼者。

译文

山野老人居住在山寺旁,亲自耕种与四邻为伴,雨后初晴忙着收割晚熟的庄稼,风平浪静时则修剪新生的茅草,樵夫与牧童因相互熟悉而争着坐在一起,邻近的人家也因日渐熟络而相约谈论婚嫁,何必询问他们的姓名呢?沿着长满野草的小路,就能走进那宁静的江村。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山野老人宁静而和谐的田园生活,首联点明居住环境和身份,颔联描写农事活动,颈联通过“樵牧相谙”和“比邻渐熟”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邻里间的亲密关系,尾联则以“何须问名氏”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超脱世俗的态度。

赏析

皎然的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画卷,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山野老人的日常生活、农事活动以及邻里关系生动地展现出来,营造出一种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意境,颈联“樵牧相谙欲争席,比邻渐熟约论婚”尤为精彩,既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又展现了邻里间的亲密关系,富有生活气息,尾联则以“何须问名氏”作为点睛之笔,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创作背景

皎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山寺中度过,他热爱自然,崇尚隐逸生活,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山寺居住期间,通过观察山野老人的生活而创作的,诗人通过对山野老人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于隐逸生活的认可和尊重,以及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