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夜感怀
唐·李商隐
不嫌平野苍茫色,实厌空阶点滴声。
孤灯寂寂人难寐,冷月凄凄夜未明。
远望天涯思故里,愁看落叶满秋庭。
谁怜寂寞相思苦,独坐闲庭到五更。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李商隐的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个人仕途也颇为坎坷,李商隐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深层的象征和隐喻,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我并不嫌弃原野上那苍茫辽阔的景色,
实在是厌恶那空寂的台阶上点点滴滴的雨声。
孤灯之下,我独自一人难以入眠,
冷月高悬,夜色凄清,还未到天明。
我远望着天涯,思念着远方的故乡,
忧愁地看着满庭的落叶,已是深秋时节。
有谁能够理解我这寂寞相思之苦,
独自坐在闲庭之中,直到五更天亮。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首联“不嫌平野苍茫色,实厌空阶点滴声”以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态度和对雨声的厌恶,暗示了内心的烦躁与不安,颔联“孤灯寂寂人难寐,冷月凄凄夜未明”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孤寂与冷清,为下文的思乡之情做了铺垫,颈联“远望天涯思故里,愁看落叶满秋庭”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落叶满庭更是增添了秋日的凄凉与哀愁,尾联“谁怜寂寞相思苦,独坐闲庭到五更”则点明了诗人的孤独与相思之苦,独自坐到天亮,更显得情深意切。
赏析
这首诗在构思上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诗人的内心情感相结合,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秋夜孤寂的图景,诗人以“不嫌平野苍茫色”与“实厌空阶点滴声”的对比,突出了内心的烦躁与不安,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接下来的诗句则通过孤灯、冷月、落叶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孤寂与冷清,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深切,尾联的“独坐闲庭到五更”更是将诗人的孤独与相思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创作背景
(基于虚构内容)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仕途不顺、漂泊异乡之时,面对晚唐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个人仕途的坎坷,诗人内心充满了孤独与思乡之情,在一个秋夜,他独自坐在闲庭之中,听着空阶上的点滴雨声,望着苍茫的原野和冷清的月色,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