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过江誓
唐·罗隐
面前云气翔孤凤,脚底江声转疾雷。
万里烟波接素濑,飞帆遥映日边来。
作者及朝代
罗隐,唐代晚期诗人、文学家,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初期(约公元833年-909年),他才华横溢,却因屡试不第而心怀愤懑,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犀利,讽刺深刻,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作者简介
罗隐,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新城(今浙江富阳)人,他早年即以诗文著称,但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这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批判,罗隐的诗作,尤其是讽刺诗,语言犀利,直指时弊,深受后人推崇,他也是一位散文家,著有《谗书》等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译文
面前的云雾中仿佛有孤凤翱翔,脚下的江水声如同疾雷轰鸣,万里烟波与清澈的溪流相接,远处的帆船在日光的映照下缓缓驶来。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过江时的壮丽景象,通过“面前云气翔孤凤,脚底江声转疾雷”两句,生动展现了自然景色的雄浑与壮美,孤凤翔云,象征着高洁与超脱;江声如雷,则表现了江水的磅礴与力量,后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江面的广阔与帆船的远行,营造出一种壮阔而又不失细腻的意境。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寓情于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抒发诗人的情感,首句“面前云气翔孤凤”,以孤凤翔云为喻,既表现了自然景观的神奇与美丽,又暗含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向往,次句“脚底江声转疾雷”,则以江声如雷形容江水的汹涌澎湃,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激荡与不屈,后两句则通过描绘江面的广阔与帆船的远行,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整首诗意境开阔,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罗隐游历或迁徙途中,面对浩渺的江水和壮丽的自然景观,诗人心中涌动着对远方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作为一位屡试不第的才子,罗隐在诗中也可能寄托了自己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诗人既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又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