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烟漫漫沉残月,宿莽离离上古堤。全诗是什么?

春秋98个月前

诗词原文

荒烟漫漫沉残月,宿莽离离上古堤。

夜泊江头闻笛声,孤舟摇曳思凄凄。

寒沙漫漫迷人眼,远水迢迢隔岸啼。

野旷人稀行路苦,风高月黑鸟飞低。

何时归家见亲眷,且把闲愁付酒旗。

题目:江头夜泊

作者:李中

朝代:五代十国(南唐)

作者简介

李中,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诗人,生卒年不详,字有中,号文洁子,陇西(今属甘肃)人,南唐时,曾任淦水(今江西清江)县尉、大理寺丞等职,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多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荒凉的烟雾弥漫在空中,残月缓缓沉入天际;古老的河堤上,茂盛的宿莽(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连绵不断,夜晚停泊在江边,听到远处传来的笛声,孤舟在江面上摇曳,心中充满了凄凉之感,寒冷的沙滩广阔无边,迷住了人的视线;远处的河水迢迢流淌,对岸传来阵阵悲啼,旷野空旷,人烟稀少,行路艰难;风高月黑,鸟儿低飞,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家中见到亲人,暂且将心中的闲愁寄托在酒旗之下。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头夜泊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首联“荒烟漫漫沉残月,宿莽离离上古堤”以荒凉的烟雾和残月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和颈联进一步描绘了夜晚江边的荒凉景象,如寒冷的沙滩、遥远的河水、旷野的空旷以及风高月黑的夜晚等,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孤独与凄凉,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归家的渴望和对闲愁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景写情,情景交融,通过描绘江头夜泊的荒凉景象,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夜晚江边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诗人还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如“荒烟”与“残月”、“寒沙”与“远水”等,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诗人还通过抒发个人情感,将内心的孤独与凄凉与夜晚江边的荒凉景象相结合,使诗歌更加具有深度和内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中在南唐任职期间,因公务或游历而夜泊江边时所作,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诗人身处异乡,远离亲人,内心充满了孤独与凄凉,夜晚江边的荒凉景象触动了诗人的情感,使他产生了强烈的思乡之情和对未来的忧虑,他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歌之中,创作出了这首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的佳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