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田舍
唐·杜甫
呼儿采山药,放犊饮溪泉。
归卧衡门下,梦随月影穿。
春农耕罢负犁去,村社祭余怀肉归。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边。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译文
呼唤儿子去山中采山药,将小牛犊赶到溪边饮水。
我回到简陋的茅屋中躺下,梦中仿佛随着月光穿过树林。
春天里,农夫们耕田结束,扛着犁具回家;
村庄祭祀之后,人们怀揣着祭肉,满心欢喜地归来。
我的田舍就在清澈的江水旁,柴门就设在古老的道路上。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以及村民们的淳朴与满足,前两句写诗人让儿子去采山药,放牛饮水,展现了一种自给自足、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田园生活,后两句则通过“春农耕罢负犁去,村社祭余怀肉归”的描写,展现了村民们在劳作与祭祀后的满足与喜悦。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与宁静,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田园生活的日常场景与村民们的情感状态生动地呈现出来,诗中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有对村民淳朴生活的肯定,特别是“春农耕罢负犁去,村社祭余怀肉归”两句,生动地展现了村民们在劳作与祭祀后的满足与喜悦,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落四川成都时所作,当时,杜甫为了躲避战乱,携家带口来到成都,投靠好友严武,在成都期间,杜甫虽然生活清贫,但得到了严武的照顾与帮助,得以在浣花溪畔建起草堂,过上了相对安定的田园生活,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战乱时期人们生活的关注与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