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韦庄的《江外思乡》,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江外思乡
唐·韦庄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更被夕阳江岸上,昏昏横霭凭轩见,
沓沓疏钟隔岸闻。
与汝成邻却相送,柴门独掩泪沾巾。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早年屡试不第,后因黄巢起义作《秦妇吟》名动一时,人称“秦妇吟秀才”,乾宁元年(894年),再试时进士及第,出任校书郎,后历任左补阙等职,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灭唐建梁,韦庄劝唐昭宗西迁,任吏部侍郎兼平章事,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译文
每年春天,我身处异乡总是感到悲伤,杜曲的黄莺啊,你们能否理解我的心情?更何况在这夕阳映照下的江岸上,我凭轩远望,只见昏黄的云雾弥漫,又听到对岸传来阵阵稀疏的钟声,虽然与你为邻,却还是要相送,我独自掩上柴门,泪水沾湿了衣襟。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异乡漂泊时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诗中通过描绘春日异乡、黄莺鸣叫、夕阳江岸、昏黄云雾、稀疏钟声等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赏析
这首诗在表达思乡之情时,巧妙地运用了景物描写来烘托情感,首句“年年春日异乡悲”直接点出主题,表达了诗人每年春天在异乡都会感到悲伤的情感,诗人通过描绘黄莺鸣叫、夕阳江岸等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异乡的氛围。“昏昏横霭凭轩见,沓沓疏钟隔岸闻”两句尤为精彩,通过昏黄的云雾和稀疏的钟声,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深远的意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深沉,最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诗人与邻人分别时的悲伤情感,进一步加深了全诗的情感色彩。
创作背景
韦庄一生经历了晚唐和五代两个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他早年屡试不第,后来虽然进士及第,但仕途也并不顺利,在这样的背景下,韦庄常常漂泊异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这首诗就是他在异乡漂泊时创作的一首思乡之作,通过描绘异乡的自然景象和自己的生活状态,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