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曳归拥路千人观,髑髅作枕皮蒙鞍”,这两句诗出自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和永叔〈柘枝歌〉》,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和永叔〈柘枝歌〉》
宋·梅尧臣
红纱帐里透芳香,碧玉盘中缀锦囊。
舞袖翻飞随急节,歌声婉转绕雕梁。
曳归拥路千人观,髑髅作枕皮蒙鞍。
但见妖娆能惑众,不知魂断别离肠。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北宋诗歌革新运动的推动者,对宋诗发展影响甚大,他的诗歌创作以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为主,风格质朴自然,语言简练明快。
译文
红纱帐中透出阵阵芳香,碧玉盘中点缀着锦囊,舞袖随着急促的节拍翻飞,歌声婉转绕过雕梁,归来时众人簇拥观看,髑髅却成了枕头,皮鞍蒙上了战袍,只见到她妖娆能迷惑众人,却不知她内心离别的断肠之痛。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柘枝舞的盛况和舞者的美丽,但后半部分却以“髑髅作枕皮蒙鞍”的意象,暗示了舞者背后的辛酸和无奈,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舞者命运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柘枝舞的华丽场景,红纱帐、碧玉盘、锦囊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奢华而浪漫的氛围,后两句却突然转折,以“曳归拥路千人观,髑髅作枕皮蒙鞍”的强烈对比,揭示了舞者背后的辛酸和无奈,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鲜明有力,引人深思,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梅尧臣和友人欧阳修(字永叔)的《柘枝歌》而作,当时,柘枝舞作为一种流行的舞蹈形式,深受人们喜爱,梅尧臣却通过这首诗,揭示了舞者背后的辛酸和无奈,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这也体现了梅尧臣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特点,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社会问题,并通过诗歌进行批判和反思。
梅尧臣的《和永叔〈柘枝歌〉》不仅描绘了柘枝舞的华丽场景,更通过对比手法揭示了舞者背后的辛酸和无奈,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底层人民的同情,这首诗在表达上鲜明有力,引人深思,是梅尧臣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