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芙蕖
宋·苏轼
芙蕖虽瘦亦弥漫,照眼翠盖遮红妆。
风来吹叶动飕飗,露下滴花清且香。
佳人采莲秋水畔,一曲清歌醉夕阳。
归来共把新荷摘,月色朦胧夜未央。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苏轼虽有多篇描写荷花的诗文,但此首具体诗句并非出自苏轼之手,而是根据题目关键词及苏轼的风格虚构而成。)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虽然荷花(芙蕖)显得有些瘦弱,但它的花朵依然弥漫开来,翠绿的荷叶如同盖子般遮盖着娇艳的花朵,十分耀眼,微风吹来,荷叶轻轻摇曳,露珠滴落在花瓣上,使得花朵更加清新且香气四溢,佳人在秋水之畔采摘莲子,唱着清歌,沉醉在夕阳的余晖中,归来后,大家一同摘下新长出的荷叶,此时月色朦胧,夜晚还未结束。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荷花的形态、色彩、香气以及与之相关的佳人采莲的场景,展现了荷花(芙蕖)的美丽与魅力,首句“芙蕖虽瘦亦弥漫”点出荷花虽不丰满但花朵繁多的特点;次句“照眼翠盖遮红妆”则形象地描绘了荷叶翠绿如盖、花朵娇艳如妆的景象,后两句则通过佳人采莲、月色朦胧等场景,进一步烘托出荷花的清新与雅致。
赏析
这首诗以荷花(芙蕖)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荷花的美丽与魅力,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荷花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具有生命力,诗人还通过佳人采莲、月色朦胧等场景,营造出一种清新、雅致、宁静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与美感的世界中,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为虚构创作,以下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苏轼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正身处一个宁静的乡村或园林之中,周围环境优美,荷花盛开,在这样的环境下,苏轼被荷花的美丽所吸引,心生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荷花之美的诗篇,通过这首诗,苏轼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