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新春堪喜事,一村箫鼓祭蚕官。的释义

春秋13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蚕妇吟

宋·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

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

玉人歌舞未曾归。

更有新春堪喜事,

一村箫鼓祭蚕官。

祈年求福心无厌,

风雨连宵达曙天。

作者及朝代

谢枋得(1226年3月23日—1289年4月25日),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信州弋阳(今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南宋末年文学家、抗元名将、爱国诗人,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作者简介

谢枋得自幼聪颖好学,文章奇绝,他性格豪爽,不拘小节,以学问为乐,成年后,他更是才华横溢,名扬四海,在南宋末年,他积极投身抗元斗争,展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他的诗文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和壮志未酬之感,深受后人敬仰。

译文

在四更天时,子规鸟(杜鹃鸟)啼叫得特别凄厉,蚕妇起身查看蚕宝宝,担心桑叶不够稠密,她不相信那楼头杨柳依依、月色皎洁的夜晚,那些富贵人家里的女子还在歌舞,迟迟不归,更让她感到欣喜的是,新春时节又有值得庆祝的事情,整个村庄都在吹箫打鼓,祭祀蚕神,蚕妇们祈求年岁丰收,福泽绵长,心愿从未满足,她们在风雨中连夜祭祀,直到天明。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蚕妇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她们对蚕桑养殖的辛勤付出和对丰收的渴望,前两句通过子规的啼叫和蚕妇的担忧,表现了蚕妇对蚕宝宝成长的关心;后两句则通过祭祀蚕神的场景,表现了蚕妇对丰收的期盼和信仰,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富有生活气息。

赏析

这首诗以蚕妇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她们在养蚕过程中的辛劳与期盼,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蚕妇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前两句的子规啼叫和蚕妇的担忧,营造出一种紧张而焦虑的氛围;而后两句的祭祀场景,则又带来了一种喜庆和祥和的气氛,这种对比和反差,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以及对丰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诗人谢枋得身处乱世之中,深感国家危亡和人民疾苦,他通过描绘蚕妇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也通过这首诗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安定和人民幸福的期望,在南宋末年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里,这首诗无疑是一曲对劳动人民的赞歌和对美好生活的呼唤。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