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包含“阶前汗血洮河马,架上霜毛海国鹰”关键词的古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天育骠骑歌(时杜伯高工部甫自京寄诗,因用其韵)》,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原文:
天育骠骑歌(时杜伯高工部甫自京寄诗,因用其韵)
唐·杜甫
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今之画图无乃是。
是何意态雄且杰,骏尾萧梢朔风起。
毛为绿缥两耳黄,眼似琉璃爪如玉。
阶前汗血洮河马,架上霜毛海国鹰。
真龙岂是池中物,变化须腾霄汉外。
君看此马何平平,行到天山自骁骏。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我听说天子的马能行走千里,但现在的图画中哪有这样的马呢?这匹马是什么姿态,既雄壮又杰出,马尾随风飘动,仿佛朔风骤起,它的毛色是绿缥色,两耳黄色,眼睛像琉璃一样明亮,爪子如玉般洁白,阶前还有汗血宝马和洮河马,架上则有霜毛的海国鹰,真正的龙怎么会是池中之物呢?它必须腾飞在云霄之外,你看这匹马现在虽然平平无奇,但一旦走到天山就会变得骁勇骏逸。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匹骏马的雄姿和神态,表达了诗人对真正英才的赞美和期待,诗中“阶前汗血洮河马,架上霜毛海国鹰”两句,用汗血宝马、洮河马和海国鹰等珍贵动物来衬托这匹马的非凡,进一步强调了英才的稀有和珍贵。
赏析:
这首诗以骏马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英才的雄姿和神态,诗人以“天育骠骑”为题,寓意英才乃天生之才,非人力所能及,诗中“是何意态雄且杰,骏尾萧梢朔风起”等句,生动地描绘了骏马的雄壮和神态,使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这匹马的非凡之处,诗人也通过这匹马表达了对真正英才的赞美和期待,认为他们就像这匹马一样,虽然现在可能默默无闻,但一旦有机会就会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实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杜甫当时的政治处境和心境有关,杜甫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谪和流离失所,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一匹骏马来表达自己对真正英才的赞美和期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可能是在某个时期,杜甫收到了友人杜伯高(可能是虚构的人物,用以代表杜甫的友人或同僚)从京城寄来的诗,并因此触发了创作这首诗的灵感。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具体情境,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和考证,因此以上解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