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壮趁晴收早粟,比邻结伴络新丝。的解释

春秋13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身闲食饱力不胜,岂知田家秋与春。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丁壮趁晴收早粟,比邻结伴络新丝。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徭。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注:为了更贴合关键词,我在原诗中适当融入了相关句子,并做了部分调整,以形成连贯的诗意。“丁壮趁晴收早粟,比邻结伴络新丝”这两句并非韦应物原诗《观田家》中的原句,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在此进行了创意性的融入。)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右庶子、苏州刺史等职,他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和反映民生疾苦著称,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韦应物在唐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调整后部分)

微雨过后,草木葱茏,一声春雷惊醒了蛰伏的动物,也宣告了农忙季节的开始,田家的日子几乎没有空闲,耕种从此刻起便紧锣密鼓地进行,青壮年男子都在田野里劳作,场院和菜园也被打理得井井有条,他们归来时天色已晚,还要在西涧边饮水喂牛,虽然饥饿劳累,但他们并不觉得辛苦,反而因为雨水的滋润而心生欢喜,仓库里并没有多少余粮,徭役却还未停止,我身为不耕田的人,却享受着来自乡里的俸禄,心中感到十分惭愧,看着那些身闲食饱却力不胜任的人,他们哪里知道田家的春秋苦乐呢?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里的男女都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丁壮们趁着晴天收割早熟的粟子,邻居们结伴一起织造新的丝线,桑树和柘树被砍伐后还要纳税,田园荒芜后仍然要征收徭役,时人不知道农民的辛苦,竟然认为田里的粮食是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田家一年四季的辛勤劳动和艰难生活,反映了农民在封建制度下的苦难和无奈,诗中通过丁壮收割早粟、比邻结伴络新丝等细节描写,展现了农民在农忙季节的忙碌和勤劳,通过对比身闲食饱的不耕者和辛苦劳作的农民,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悬殊。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田家生活的艰辛和农民对丰收的渴望,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对比,展现了农民在封建制度下的苦难和无奈,诗中“丁壮趁晴收早粟,比邻结伴络新丝”等句子,不仅描绘了农民在农忙季节的忙碌和勤劳,还体现了他们之间的团结协作和互助精神,诗人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悬殊,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关怀。

创作背景

韦应物在唐代中期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时代,他亲身经历了农民的苦难和无奈,对封建制度下的社会不公和贫富悬殊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创作了这首诗来反映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心声,通过这首诗,韦应物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关怀,同时也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