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恨别
唐·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但恨征轮无四角,不愁归路有三叉。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坎坷,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其作品广泛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译文
离开洛城已经四千里之遥,胡人的骑兵长驱直入已有五六年,草木由绿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兵戈阻隔,我在江边渐渐老去,思念家乡,我夜晚常常站立在月下;想念弟弟,我白天总是看着云彩入眠,只遗憾驾车的轮子没有长出四角来把我绊住,不担忧回家的路途中有三叉路口。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在战乱时期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亲人的无限牵挂,首联写离别之久、战乱之长;颔联写草木变衰、兵戈阻绝,暗示了诗人历经战乱、漂泊无依的悲惨境遇;颈联通过“步月”、“看云”两个细节,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因思念亲人而夜不能寐、昼不思食的情景;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归途的渴望,虽然路途艰难,但他不愁归路有三叉,只恨车轮不能将他绊住,让他早日回到家乡。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表现得淋漓尽致,尾联“但恨征轮无四角,不愁归路有三叉”更是以奇特的想象和深刻的寓意,表达了诗人对归途的渴望和对家乡的无限眷恋,这种情感上的强烈对比和矛盾,使得整首诗更加感人至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流离失所、漂泊异乡时所作,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杜甫在这场战乱中失去了许多亲人和朋友,自己也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和无限牵挂的真实写照,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在战乱时期的痛苦和无奈,以及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