硖口烹猪赛龙庙,沙头伐鼓挂风帆。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77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硖口烹猪赛龙庙,沙头伐鼓挂风帆”,这两句诗出自宋代陆游的《归州重五》,下面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归州重五

宋·陆游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嗟叹。

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妄讥竞渡节。

公卿议封禅,多嫁逋逃谪。

士议格时君,孰为毁誉实?

千载一兴叹,敢进藜藿谒。

硖口烹猪赛龙庙,沙头伐鼓挂风帆。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译文

楚地的人们为屈原的遭遇感到悲伤,这种情感已经持续了千年而未停歇,屈原的精魂飘向了何方?只留下父老乡亲们空自嗟叹,直到现在,在仓江之上,人们仍然投下饭食来救济那些饥饿的人,以纪念屈原,这种遗风演变成了竞渡的习俗,人们在楚山上哀叫,声音似乎要将山峦震裂,屈原是古代的一位壮士,他选择死亡时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决,世俗之人哪里能够理解这种精神,反而妄自讥讽竞渡的节日,公卿大臣们议论着封禅之事,却往往将罪犯流放或贬谪作为替罪羊,士人们议论着当时的君主,但谁又能真正分辨出毁誉的真相呢?千年以来,我只能发出这一声兴叹,敢于献上我这粗鄙的言辞,在硖口,人们烹猪来祭祀龙庙;在沙头,人们伐鼓挂起风帆,准备竞渡。

释义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端午节期间楚地人们纪念屈原的习俗和场景,表达了对屈原忠诚和悲壮精神的赞美,同时也对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进行了批判,诗中通过描绘竞渡、烹猪祭祀等习俗,展现了楚地人民对屈原的深厚感情和纪念方式。

赏析

陆游的这首诗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描绘楚地人民纪念屈原的习俗和场景,表达了对屈原忠诚和悲壮精神的赞美,诗中“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等句,情感深沉,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和敬仰,诗人也通过批判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如公卿大臣的封禅之议、士人的毁誉不实等,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忧虑,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国家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他一生力主抗金复国,但屡遭排挤和贬谪,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而屈原的忠诚和悲壮精神与陆游的爱国情怀相契合,陆游在端午节期间创作了这首诗,以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也通过这首诗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不满。

希望以上解析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