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楠阴暗处寻高寺,荔子红时宿下严”,这两句诗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游径山》,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游径山
宋·苏轼
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
中途偶得石床眠,便觉人间行路难。
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飞来似可攀。
天风忽送藤阴满,暮雨初收石气寒。
楠阴暗处寻高寺,荔子红时宿下严。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间。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美食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纵不羁,善用夸张隐喻,独具风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译文:
众多山峰从天目山延伸而来,山势如同骏马在平川上奔腾,途中偶然发现一处石床可以休憩,便觉得人间的道路行走起来真是艰难,还有谁能像嵇康那样超脱世俗呢?只见野鹤飞来,似乎可以攀附其上,天风忽然吹来,藤萝的阴影铺满了四周,傍晚的雨水刚刚停歇,山石上透出一股寒气,在楠树的阴影中寻找着高高的寺庙,荔枝成熟的时候在下严住宿,归来后饱餐一顿,黄昏已过,不脱蓑衣便躺在月光下休息。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游览径山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描绘山势的险峻、石床的休憩、野鹤的飞翔、藤阴的满布、暮雨的初收、石气的寒冷等自然景象,以及寻找高寺、荔枝成熟等人文景观,展现了径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诗中也表达了苏轼对超脱世俗、追求自然之美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游径山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苏轼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追求,诗中既有对山势险峻、藤阴满布等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有对寻找高寺、荔枝成熟等人文景观的叙述,这些景象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诗中也表达了苏轼对超脱世俗、追求自然之美的向往,这种情感贯穿全诗,使诗歌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径山时所作,径山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是江南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苏轼在游览过程中,被径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径山美景和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造诣,也反映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追求。
希望以上解析能够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