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舒和》
唐·魏徵
箫韶本与人同乐,
羽卫才闻岁一来。
万国以贞光上嗣,
三辰喜气降云台。
作者简介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省晋州市)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早年跟随太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归于唐太宗李世民麾下,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主持修撰《隋书》《周书》《梁书》《陈书》《齐书》(即《二十四史》中的《五代史》),与房玄龄等同修《唐书》(即《旧唐书》),后迁相国、参知政事,魏徵敢于犯颜直谏,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多次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对“贞观之治”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获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随后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译文
箫韶之乐本就应与百姓共同欣赏,
羽林军的仪仗每年才听闻一次来到太庙。
万国来朝,以忠诚和正直光耀皇嗣,
日、月、星三辰的喜气降临在云台之上。
释义
这首诗是魏徵在唐朝享祭太庙时所作的乐章之一,诗中表达了箫韶之乐(古代雅乐)本应与人民共享欢乐,以及羽林军(皇家卫队)每年才来一次太庙的庄严场景,也描绘了万国来朝、三辰降喜的盛况,体现了唐朝的繁荣与强大。
赏析
这首诗语言庄重,意境深远,既体现了魏徵对古代雅乐的推崇,也表达了他对唐朝国家繁荣昌盛的赞美,首句“箫韶本与人同乐”强调了音乐的普及性和共享性,体现了魏徵的民本思想,次句“羽卫才闻岁一来”则通过描述皇家卫队的庄严仪式,展现了唐朝皇室的威严与庄重,后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万国来朝、三辰降喜的盛况,将唐朝的繁荣与强大表现得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魏徵在唐朝享祭太庙时所作的乐章之一,太庙是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享祭太庙是唐朝国家的重要礼仪活动之一,魏徵作为唐朝的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被委以重任,负责撰写享祭太庙的乐章,在这首诗中,魏徵通过描绘箫韶之乐、羽林军仪仗、万国来朝等场景,表达了对唐朝国家繁荣昌盛的赞美和对古代雅乐的推崇,也体现了魏徵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卓越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