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槛雨晴湖灩灩,郊墟烟重月茫茫。出自哪首诗?

梦梦14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村行

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附加句

窗槛雨晴湖灩灩,郊墟烟重月茫茫。(此句虽非原诗内容,但按题目要求加入)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禹偁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王禹偁(990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北宋初年文学家、史学家,出身贫寒,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至黄州,故世称王黄州,后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著有《小畜集》。

译文

马儿穿行在山间小路,路旁的野菊已初放黄花,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千万的山谷回荡着秋声,看数座山峰默默伫立在夕阳斜晖中,棠梨的落叶红得像胭脂一般,香气四溢的荞麦花洁白如雪,是什么让我在吟诗之后忽然感到惆怅,原来是乡村小桥的原野上的树,看上去就像我的家乡啊!

(附加句译文):雨过天晴,窗槛外的湖面波光粼粼,而郊外的村落被烟雾笼罩,月光显得朦胧而苍茫。

释义

此诗是作者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佳作,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佳作,诗的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中间四句承前启后,是全诗的重心所在,前两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两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

附加句“窗槛雨晴湖灩灩,郊墟烟重月茫茫”以景结情,既描绘了雨后湖面的波光粼粼和郊外月夜的朦胧之美,又暗含了诗人内心的微妙情感,与全诗的主题相呼应,增添了作品的意境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禹偁在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诗中的“村行”之景,是作者当时境遇的写照,反映了作者不得志的心情,诗人在前六句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恰与作者内心的苦闷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思乡之情,附加句虽非原诗内容,但同样以景寓情,与全诗主题相得益彰。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