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眠共藉床敷暖,夜坐同闻漏鼓长。出自哪首诗?

春秋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夜长

唐·白居易

宵深殿转凉,银烛尽生光。

书眠共藉床敷暖,夜坐同闻漏鼓长。

窗月影摇金凤辇,庭花香袭紫鸳鸯。

秋来愁更深,秋夜长复长。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贴近民生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白居易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的诗歌,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抒发个人情感、描绘自然风光的佳作。

译文

深夜宫殿转凉,银烛燃尽仍发出微弱的光芒,我们共同枕着书籍,在温暖的床铺上入眠,夜晚坐着时一同聆听漏鼓声声悠长,窗外的月光摇曳着金凤辇的影子,庭院中的花香袭人,仿佛连紫鸳鸯也沉醉其中,秋天到来,愁绪更深,秋夜也变得格外漫长。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宫殿中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与友人(或伴侣)共度秋夜的温馨与愁绪,诗中“书眠共藉床敷暖”一句,表现了两人共同枕书而眠的亲密与温暖;“夜坐同闻漏鼓长”则描绘了夜晚静坐时,漏鼓声声悠长的宁静与寂寞,后两句通过窗月、金凤辇、庭花、紫鸳鸯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静谧与愁绪。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诗中“书眠共藉床敷暖”与“夜坐同闻漏鼓长”两句,不仅描绘了诗人与友人(或伴侣)共度秋夜的温馨场景,还透露出一种淡淡的愁绪与寂寞,后两句的窗月、金凤辇、庭花、紫鸳鸯等意象,更是将秋夜的静谧与愁绪推向了高潮,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仕途不顺或生活困顿之时,秋夜的静谧与漫长,恰好与诗人内心的愁绪与寂寞相呼应,诗人通过描绘秋夜宫殿中的情景,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思绪,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友人(或伴侣)的深厚情感与依赖,以及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坚韧与不屈。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白居易高超的诗歌技艺和深厚的文学功底,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思绪,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