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求学有感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天地无私非困我,圣贤可学有余师。
书窗灯火三更雨,砚席风霜九夏时。
学海无涯勤者进,书山有路志者随。
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陆游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分析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天地之间没有偏私,并非特意要为难我;圣贤之道可以学习,身边总有值得效仿的师长,在书房的灯光下,我伴着三更的雨水苦读;在砚台旁,我顶着风霜度过了无数个炎炎夏日,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勤奋的人才能不断前进;书籍堆积如山,有志向的人总能找到攀登的道路,将来如果有一天我实现了远大的志向,定会笑对那些曾经被认为不如黄巢的言论。
释义
首联表达了诗人对天地无私、命运不公的淡然态度,同时坚信圣贤之道可学,身边不乏良师,颔联通过描绘自己刻苦学习的场景,展现了其勤奋好学的精神,颈联强调了学习之路虽长且难,但只要坚持不懈,总能有所收获,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和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
赏析
这首诗以求学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对圣贤之道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诗中“天地无私非困我,圣贤可学有余师”一句,既体现了诗人对命运的豁达态度,又表达了对学习的坚定信念,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是一首充满正能量和励志精神的佳作。
创作背景
(虚构)此诗创作于陆游青年时期,当时他正值求学若渴、志向远大的年纪,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陆游没有选择退缩或抱怨,而是更加坚定了求学的决心和信念,他深知天地无私、命运难测,但更相信圣贤之道可学、良师就在身边,在这样的背景下,陆游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学习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