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扇荆扉数掩篱,幽人浴罢得娱嬉。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杂诗

朝代:唐代

作者:皎然

两扇荆扉数掩篱,幽人浴罢得娱嬉。

青林日暮猿声远,白水村边雁影迟。

闲步欲寻芳草径,夕阳已下碧云西。

何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迷。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出入仕途,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多有交往,皎然的诗歌创作成就颇高,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两扇用荆条编织的门轻轻掩映在篱笆旁,隐士沐浴完毕后在此享受悠闲的时光,青翠的树林在日暮时分传来悠远的猿啼声,村边清澈的河水中倒映着缓缓飞过的雁影,他悠闲地漫步,想要寻找一条长满芳草的小径,但夕阳已经西下,碧云也已远去,不知何时才能回到那青山之外,月光洒满松林,小径在松风中显得更加迷离。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林的宁静生活,通过“荆扉”、“篱笆”、“青林”、“白水”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清幽、闲适的氛围,诗人沐浴后的愉悦心情,以及漫步寻径的悠闲姿态,都体现了他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首联“两扇荆扉数掩篱”直接点出隐居的环境,荆扉、篱笆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质朴、自然的气息,颔联“青林日暮猿声远,白水村边雁影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山居的清幽与宁静,颈联“闲步欲寻芳草径,夕阳已下碧云西”则通过诗人的行动和所见所感,展现了其悠闲自得的心态,尾联“何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迷”则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和诗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享受,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和深刻领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皎然在隐居山林期间所作,当时,他厌倦了世俗的纷扰和喧嚣,选择隐居山林,过上了宁静、闲适的生活,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自己山居生活的点滴细节,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的热爱和享受,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和诗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其超然物外、追求心灵自由的人生态度。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