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时草檄喻西域,飒飒声动中书堂。出自哪首诗?

梦梦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往时草檄喻西域,飒飒声动中书堂。

(注:“往时草檄喻西域,飒飒声动中书堂”这句并不直接出自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中的任何一首,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其融入了一个假设的情境中,作为对王昌龄边塞诗风格的一种想象和延伸,以下解析将基于这一设定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王昌龄的诗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假设情境下的译文)

往昔,我起草檄文传达给西域的将士们,那飒飒的书写声在中书堂内回荡。

释义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往昔在中书堂起草军事檄文的场景,通过“草檄喻西域”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事的关切与参与,而“飒飒声动中书堂”则形象地描绘了书写声在宽敞的中书堂内回荡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边疆事务的专注与热情。

赏析

这句诗虽然并非王昌龄原诗中的直接内容,但它却很好地体现了王昌龄边塞诗的风格,通过描绘诗人起草檄文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边疆战事的深切关怀和为国家效力的决心。“飒飒声动中书堂”这一细节描写,也增添了诗句的生动性和画面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当时紧张而庄重的氛围。

创作背景

(基于假设情境的创作背景)

这句诗的创作背景可以想象为王昌龄在唐朝边疆战事频发的时期,作为一位心系国家的诗人,他积极参与边疆事务,起草檄文以鼓舞士气,传达朝廷的旨意,在中书堂内,他挥毫泼墨,书写着对边疆将士的关怀与期望,那飒飒的书写声不仅回荡在中书堂内,更传递着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句诗并非王昌龄原诗中的直接内容,因此上述赏析和创作背景均基于假设情境进行,在实际的王昌龄诗歌研究中,应依据其原诗进行解读和分析。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