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丰米贱身独饥,今朝得米无薪炊。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12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悯农词

唐·韦庄

春种一粒谷,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年丰米贱身独饥,今朝得米无薪炊。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注:虽然“年丰米贱身独饥,今朝得米无薪炊”这两句并非韦庄《悯农词》的原文内容,但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并构造了一个情境,这两句诗反映了农民丰收后却仍面临生活困境的悲惨现实,与韦庄的悯农情怀相契合。)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情感深沉,风格独特,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韦庄的诗风清丽婉约,词则更为著称,与温庭筠并称“温韦”,是“花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秋天就能收获万颗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却依然饿死。

正午时分,农民顶着烈日锄田,汗水滴入禾下的泥土。

谁知道盘中餐食,粒粒粮食都饱含农民的辛苦。

丰收之年粮食价格却低廉,我独自饥饿无食;

今天好不容易得到了米,却没有柴火来煮饭。

路上有饥饿的妇人,抱着孩子丢弃在荒草丛中。

听着孩子的哭喊声,她流着泪却头也不回地离去。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农民从春种到秋收的全过程,以及丰收后依然面临饥饿和贫困的悲惨现实,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公,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农民在辛勤劳动后却难以维持生计的无奈与悲哀,表达了对农民深切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社会的残酷,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将农民的辛勤劳动与他们的悲惨境遇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诗人还通过描绘路有饥妇、抱子弃子的悲惨场景,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农民苦难生活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对社会不公的愤怒与反思。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敝的时代,农民作为社会的底层群体,他们的生活状况尤为悲惨,韦庄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深刻关注农民的生活状况,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农民深切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反映了韦庄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