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附加句:从今身是太平人,敢惮安西九千里!
(注:“从今身是太平人,敢惮安西九千里!”并非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中的原句,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此处作为附加句融入解析,模拟其可能出自同一作者或相似情境下的创作意图。)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岑参等人齐名,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他的诗作以边塞诗最为著称,多描写边塞风光、将士生活及思乡之情,风格雄浑豪放,情感深沉真挚。
译文
(原诗部分)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黯淡无光,边塞古城远远地望着玉门关方向,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附加句)
如今我既然身为这太平盛世之人,又怎会畏惧那安西都护府所在的九千里遥远边疆!
释义
原诗通过描绘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边塞特有的景象,展现了边塞环境的艰苦与将士们坚守边疆的决心,附加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生活的珍惜以及对边疆守卫者英勇无畏精神的赞美。
赏析
王昌龄的《从军行》系列诗歌,以其深邃的意境、雄浑的气势和真挚的情感,成为唐代边塞诗的典范,本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烘托出边塞的荒凉与战士们的坚韧不拔,展现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深切同情与崇高敬意,附加句则进一步升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边疆守卫者牺牲精神的颂扬。
创作背景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时代,边疆战争频繁,许多文人墨客投身军旅,以诗歌记录边塞生活,抒发爱国情怀,王昌龄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他的边塞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寄托了他个人的理想与抱负,这首诗可能是在王昌龄亲身经历或听闻边疆将士的英勇事迹后,有感而发,创作而成,附加句虽非原诗内容,但可视为诗人对边疆守卫者精神的一种概括与颂扬,符合其整体创作风格与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