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闻三箭定天山,何啻积甲齐熊耳。全诗是什么?

风云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从军行七首·其五

唐·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闻三箭定天山。

宵眠抱玉鞍,晓战随金鼓。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您提到的“何啻积甲齐熊耳”并非出自此诗,但为保持分析连贯性,以下解析将围绕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五》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岑参等人齐名,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尤善边塞、宫怨等题材,风格雄浑豪放,情感深沉,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边塞大漠中狂风骤起,尘土飞扬,天色昏暗,一支大军半卷着红旗,悄然出辕门远征,前锋部队在夜晚于洮河北岸与敌人激战,捷报传来,说他们已经用三箭就平定了天山(此处天山泛指边疆),战士们晚上抱着马鞍睡觉,早晨随着金鼓声出征,我愿意用我腰间的宝剑,为斩断楼兰(代指敌人)的首级而战。

释义

此诗描绘了边疆战争的紧张与激烈,以及将士们英勇无畏、誓死报国的精神风貌,通过“三箭定天山”的典故,展现了唐军的神勇与胜利的辉煌,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安宁、边疆稳固的深切期望。

赏析

1、意境深远:诗中“大漠风尘日色昏”一句,以苍茫壮阔的自然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压抑的战争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2、形象生动:“红旗半卷出辕门”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军队出征时的肃穆与神秘,增强了画面的动感。

3、用典巧妙:“已闻三箭定天山”借用历史典故,既赞美了唐军的英勇善战,又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

4、情感真挚:全诗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将士们的敬佩与同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

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强盛,边疆战事频繁,作为一位有着强烈爱国情怀的诗人,王昌龄通过创作边塞诗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安宁、边疆稳固的渴望,以及对将士们英勇无畏精神的赞美。《从军行七首》便是其边塞诗中的佳作,反映了当时边疆战争的实际情况,也体现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与理想。

虽然“何啻积甲齐熊耳”并非出自此诗,但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系列作品,尤其是其五,充分展示了唐代边塞诗的雄浑与壮美,是理解唐代边塞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