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余三山岿然在,当时不没争秋毫。上一句是什么?

小星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史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郑板桥)

尚余三山岿然在,当时不没争秋毫。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见江潮拍古涛。

作者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一生历经坎坷,早年生活困苦,中年仕途不顺,晚年辞官归隐,他的诗文书画皆精,尤擅画竹,风格独特,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

译文

还剩下三座山峰岿然屹立不倒,它们在当年未曾被丝毫磨灭,六朝的往事已经随着流水逝去,如今只能看见江潮拍打着古老的波涛。

释义

“尚余三山岿然在”描绘了历经沧桑后依然屹立不倒的三座山峰,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当时不没争秋毫”则表达了这些山峰在当年未曾被任何力量所摧毁,连细微之处都未曾受损。“六朝旧事随流水”回顾了历史上六朝的更迭,暗示着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但见江潮拍古涛”则通过江潮拍打古老波涛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界的永恒与历史的沧桑。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象入手,通过描绘山峰的岿然屹立和江潮的拍打,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坚韧精神的赞美,前两句“尚余三山岿然在,当时不没争秋毫”以山峰为喻,形象地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后两句“六朝旧事随流水,但见江潮拍古涛”则通过历史的回顾和自然的描绘,展现了岁月的无情和历史的沧桑,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质朴自然,富有哲理意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游览古迹、感慨历史时所作,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历史变迁,表达了对坚韧精神的赞美和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在清代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思考,郑板桥一生历经坎坷,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追求和对历史变迁的深刻认识,这首诗也体现了郑板桥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独特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