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岂少磻溪叟,老向烟波人不知。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12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渔父

唐·李中

白发沧浪上,全生入浪中。

扣舷惊宿鸟,挥棹起鱼龙。

日暮逢渔父,相邀入钓蓬。

世间岂少磻溪叟,老向烟波人不知。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中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中,字有中,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他是南唐的著名诗人,以文章知名于世,尤其擅长五言律诗,李中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多描写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他的作品在当时颇受赞誉,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白发苍苍的老渔翁,一生都在沧浪水上度过,与世无争,全然融入了这片波涛之中,他轻轻敲打船舷,惊起了栖息的鸟儿;挥动船桨,仿佛搅动了水底的鱼龙,傍晚时分,我遇到了这位渔父,他热情地邀请我进入他的钓蓬,世间哪里缺少像磻溪叟(指姜子牙,曾在磻溪垂钓以等待明君)那样的隐士呢?只是他们年老后隐居于烟波浩渺之中,不为世人所知罢了。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渔翁的形象,展现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淡泊,诗中“白发沧浪上,全生入浪中”两句,生动地刻画了渔翁与世无争、全然融入自然的形象。“扣舷惊宿鸟,挥棹起鱼龙”则通过细节描写,进一步渲染了渔翁生活的闲适与自在,最后两句“世间岂少磻溪叟,老向烟波人不知”则表达了诗人对隐逸之士的赞美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赏析

这首诗以渔父为题,通过描绘渔翁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诗中渔翁的形象,白发苍苍,与世无争,全然融入了自然之中,这既是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超脱,诗人通过“世间岂少磻溪叟,老向烟波人不知”两句,表达了对隐逸之士的赞美和同情,认为世间并不缺少像姜子牙那样的隐士,只是他们年老后隐居于烟波浩渺之中,不为世人所知罢了,这种对隐逸之士的赞美和同情,也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李中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可能感到无力改变现实,于是选择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渔父的形象,既是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超脱和批判,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赞美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