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杂诗
宋·释文珦
除地编茅作小亭,一川风露对青冥。
闲来石上观流水,兴至花间听鸟鸣。
云影半开山色暮,松声忽断树阴清。
此中真意谁能解,独倚阑干到晓明。
作者简介
释文珦,南宋末年至元初的僧人、诗人,他生于乱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山林寺庙中度过,以诗为伴,以禅为友,他的作品多描绘山林隐逸生活,表达了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释文珦的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深受后世文人墨客的喜爱。
译文
清扫出一片空地,用茅草编织成一座小巧的亭子,在这里我可以直面广阔无垠的天空,感受着一川风露的清凉,闲暇时,我会坐在亭中的石上,静静地观赏流水的潺潺;兴致来时,又会漫步花间,聆听鸟儿的欢鸣,傍晚时分,云影半开,山色渐渐暗淡,松涛声突然中断,树荫下的空气变得格外清新,这里的真意谁能理解呢?我只能独自倚靠在栏杆上,直到天明。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林中隐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诗人亲手搭建了一座小亭,以此作为与自然对话的窗口,他在这里欣赏自然风光,聆听自然的声音,享受着与世隔绝的宁静生活,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脱。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山林隐居的画卷,诗人通过“除地编茅作小亭”的劳作,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而“一川风露对青冥”则展现了诗人面对广阔自然的豁达与超脱,诗中“闲来石上观流水,兴至花间听鸟鸣”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和深刻领悟,全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山林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创作背景
释文珦生活在南宋末年至元初的动荡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为了逃避世俗的纷扰和战乱带来的苦难,他选择了隐居山林的生活方式,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山林中的隐居生活,表达了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这首诗不仅是对诗人个人生活状态的写照,也是他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