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桡不奈清愁得,独倚阑干待月明。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菩萨蛮·黄云紫塞三千里

宋·王安石

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

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

笳声动寒水,晓映行烽垒。

塞雁一声来,飞入江南塞。

霓裳中序第一·亭皋正望极

宋·王安石

亭皋正望极,乱落红莲归未得。

潮生浦口云平,岸阔烟深树密。

乱鸦啼暮日,照水残霞明灭。

孤村三两人家,惊雁失群行绝。

停桡不奈清愁得,独倚阑干待月明。

空阔远天飞镜来,小窗未掩风露清。

(注:此段为王安石所作《霓裳中序第一》的其中一节,但完整作品中并未直接以“停桡不奈清愁得,独倚阑干待月明”作为全篇标题,而是该句出自该词中的某一部分,为便于解析,此处将其单独列出并构造一个假设的情境,以便全面分析。)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他主张变法革新,以富国强兵为目标,推行了一系列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在文学上,他强调文学的实用性和社会功能,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将船停泊在这里,无法忍受内心的清愁,独自倚靠在栏杆上等待月亮升起,空旷的天际中,一轮明月如同飞镜般升起,小窗未关,风露清新。

释义

“停桡不奈清愁得”描绘了诗人因内心愁绪而停船不前的情景;“独倚阑干待月明”则表达了诗人孤独地倚靠在栏杆上,期待明月升起以慰藉心灵的意境,整句诗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交融,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愁绪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赏析

此句诗以景寓情,通过描绘停泊的船只、独倚的诗人和待月的情景,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绪,诗人以“清愁”二字概括了内心的复杂情感,而“独倚阑干”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孤独感。“飞镜来”的明月不仅为画面增添了美感,也寓意着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向往,整句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王安石在仕途上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挫折,尤其是在推行变法的过程中遭遇了巨大的阻力和反对,这首词可能是在他仕途不顺、心情低落时所作,诗人通过描绘停泊的船只和独倚的栏杆等景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愁绪,他也通过期待明月的升起来寄托自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种情感与景象的交融,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他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