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梁已报偏师入,上谷方看大盗除。的意思及出处

小编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平蔡州三首·其二

唐·刘禹锡

四夷闻汉使,争欲罢干戈。

制虏先仗信,安边不用兵。

解梁已报偏师入,上谷方看大盗除。

笑语前筹胜,文章力有余。

作者及朝代

刘禹锡,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创作,善于从民歌中汲取养料,受到民歌的熏陶,常常以清新的笔触,抒写他对人生和社会的见解,因而被白居易誉为“诗豪”。

作者简介

刘禹锡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自幼聪颖好学,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授太子校书,后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等职,刘禹锡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贬为朗州司马,后又历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京,官至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刘禹锡诗文俱佳,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译文

四方的异族听闻汉朝的使者到来,都争抢着想要停止战争,制服敌人首先要依靠诚信,安定边疆不需要动用武力,解梁已经传来捷报,偏师已经攻入敌境;上谷也正期待着,大盗即将被铲除,谈笑间筹谋制胜的策略,文章的力量绰绰有余。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边疆安定、外族归顺的和平景象,以及朝廷通过智慧和诚信而非武力来平息内乱、安定边疆的策略,诗中“解梁已报偏师入,上谷方看大盗除”两句,具体描绘了军事上的胜利,表达了诗人对朝廷军事行动的赞赏和对国家安定的期望。

赏析

这首诗以边疆安定、外族归顺为主题,展现了唐朝的强盛和朝廷的英明决策,诗人通过对比“制虏先仗信,安边不用兵”与“解梁已报偏师入,上谷方看大盗除”,强调了诚信和智慧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朝廷军事胜利的喜悦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诗中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描绘,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朝中期,当时唐朝虽然国力依然强盛,但边疆地区也时常发生战乱,刘禹锡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国家的安危和边疆的稳定十分关注,他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朝廷军事胜利的喜悦,也寄托了对国家安定和边疆和平的美好愿望,他也通过强调诚信和智慧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性,为朝廷的治国理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