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老叹
唐·杜甫
鬓毛萧飒齿牙疏,九十侵寻八十余。
病卧淮阳愁思集,行吟梁甫叹声徐。
一生欲老沧江客,三日辞家白竹书。
秋晚登楼临大野,心知不耐岁寒馀。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鬓发已经斑白稀疏,牙齿也开始松动,年龄已经逼近九十岁,八十几岁也早已过去,我因病卧在淮阳,心中愁思万千,吟诵着《梁甫吟》,叹息声低沉而缓慢,我一生都想做个隐居江湖的人,但近日却不得不离家三日,去处理白竹书院的事务,秋天傍晚时分,我登上高楼,眺望广袤的原野,心中明白自己已经难以承受这岁末的严寒。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晚年时的身体状况和心境,首联“鬓毛萧飒齿牙疏,九十侵寻八十余”直接点出了诗人的衰老之态;颔联“病卧淮阳愁思集,行吟梁甫叹声徐”则表达了诗人因病卧床、愁思满怀,以及吟诵古诗时的深沉叹息;颈联“一生欲老沧江客,三日辞家白竹书”反映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尾联“秋晚登楼临大野,心知不耐岁寒馀”则通过秋日登高远望的场景,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杜甫晚年的生活状态和心境,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鬓发斑白、牙齿稀疏等外貌特征,以及因病卧床、愁思满怀等内心感受,展现了一个饱经风霜、历经沧桑的老人形象,诗人还通过吟诵古诗、向往隐居生活等细节,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所作,当时他身处淮阳(今河南淮阳县),因病卧床,愁思满怀,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晚年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担忧,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以及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无奈,在杜甫的晚年生活中,他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但始终保持着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着追求,这首诗正是他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