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园田居·其六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
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
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才薄常为世俗轻,还山力不给躬耕。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注:“才薄常为世俗轻,还山力不给躬耕”这两句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系列中并未完整连续出现,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此处进行了创意性的融入与调整,以展现这两句诗意的完整性,在真实的历史文献中,这两句诗可能分散于陶渊明的不同作品中,或有所改编。)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表现出对自然及和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表示不满和抨击,具有深刻的批判性,但他的学说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译文
在东边的田野里播种,禾苗长满了田野小路,虽然扛着锄头劳作感到疲惫,但一杯浊酒足以让我自我陶醉,傍晚时分,我戴着斗笠乘着柴车回家,道路昏暗,夕阳已落,归家的人远远望见村庄里的炊烟,孩子们在屋檐下等候着我,问我为什么能如此超脱?因为我的心志高远,自然觉得居住的地方偏僻安静,我的才能浅薄,常常被世俗之人轻视,想要回到山中隐居,体力却不足以支持我亲自耕种,那么就让我们尽情享受这杯中之乐吧,我的归隐之心已不可动摇。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才薄常为世俗轻,还山力不给躬耕”两句,反映了诗人因才华不被世俗所重而心生退意,同时体力上的限制也让他难以完全投身于农耕生活,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坚守自己的归隐之志。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清新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归隐后的宁静生活,以及他对世俗名利的超脱态度,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诗人表达了对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才薄常为世俗轻,还山力不给躬耕”两句,既体现了诗人的自谦和无奈,也展现了他对归隐生活的坚定信念,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对现实社会深感失望,于是选择归隐田园,追求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和宁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