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行次昭陵
唐·杜甫
旧国青山远,归程白日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沉沉宫殿锁门闼,绮阁流苏自岁华。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起龙骧画戟开,雄图犹在鼎湖回。
苍梧翠竹疑云气,白石清泉绕碧苔。
野寺人来少,云峰水隔重。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渚拂蒹葭塞,波连少海平。
八月吴中未摇落,谁令衰鬓早知秋?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在八月时分,吴中的树木还未见凋落,为何我这衰老的鬓发却早早地感知到了秋天的气息?
释义
“八月吴中未摇落”描述了八月时节,吴中地区的树木依然郁郁葱葱,没有秋天的萧瑟景象。“谁令衰鬓早知秋?”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年华老去、早生华发的感慨,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伤。
赏析
这句诗以自然景象与个人感受相结合,通过对比“八月吴中未摇落”的生机盎然与“衰鬓早知秋”的衰老感伤,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深刻感悟,这句诗也体现了杜甫诗歌中常见的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主题,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对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行经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时所作,当时,杜甫正身处乱世,国家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他在行经昭陵时,回顾历史,感慨万分,不禁想起了唐太宗的英明神武和唐朝的盛世景象,眼前的现实却是国家衰败、民不聊生,在这种背景下,诗人不禁对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感到深深的忧虑和无奈,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这句“八月吴中未摇落,谁令衰鬓早知秋?”也反映了诗人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感慨和对人生短暂的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