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夜长
唐·白居易
宵长岁暮百虑牵,枕冷衾寒万虑煎。
何意秋灯照孤影,可怜夜雨长婵娟。
房栊深深绩火明,垣屋萧萧砻谷声。
独坐闲吟谁应和,满庭凉月照窗棂。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关心百姓疾苦,具有深刻的人民性,他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长夜漫漫,岁末将至,心中百感交集,枕冷被寒,思绪万千如同煎熬,为何秋夜的灯火只照亮我孤独的身影,可叹夜雨绵绵,月光皎洁却无人共赏,深邃的房屋内,绩麻的火光微微闪烁,院墙外传来阵阵砻谷的声音,我独自闲坐吟诗,却无人应和,只有满庭的凉月映照在窗棂之上。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夜中的孤独与思绪,首联“宵长岁暮百虑牵,枕冷衾寒万虑煎”直接表达了诗人因岁末将至而心生忧虑,夜晚难以入眠的情境,颔联“何意秋灯照孤影,可怜夜雨长婵娟”则通过秋灯、孤影、夜雨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独与凄凉,颈联“房栊深深绩火明,垣屋萧萧砻谷声”转而描写秋夜的景象,绩火与砻谷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萧瑟的氛围,尾联“独坐闲吟谁应和,满庭凉月照窗棂”则再次强调了诗人的孤独,以及他在秋夜中的沉思与吟咏。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中既有对孤独与凄凉的直接抒发,也有对秋夜景象的生动描绘,两者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诗人通过“房栊深深绩火明,垣屋萧萧砻谷声”等细节描写,展现了秋夜的宁静与萧瑟,同时也透露出一种生活的气息,而“独坐闲吟谁应和,满庭凉月照窗棂”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被理解的愿望,整首诗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此时的白居易已经历了仕途的起伏与人生的沧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在秋夜这个特定的时刻,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绪被无限放大,于是写下了这首《秋夜长》,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对孤独的体验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