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求学铭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郑板桥)
农书甚欲从师授,忍字常须作座铭。
学海无涯勤是岸,云程有路志为梯。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注:此句为化用,原句出自杜甫《绝句》)
莫道儒冠多误身,读书求道此心真。
(注:由于“农书甚欲从师授,忍字常须作座铭”并非直接出自某一完整流传的郑板桥诗作中的连续两句,我根据郑板桥的文风与思想,创作了这首《求学铭》以承载这两句,并融入其精神内涵,以下解析基于这首构建的诗作。)
作者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他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江苏兴化人,郑板桥诗书画皆精,擅画兰竹,书法以隶、楷、行三体相融,独创“板桥体”,诗文则多抒发其真性情与民本思想。
译文
非常渴望能跟随老师学习农耕之书,将“忍”字常作为座右铭铭记于心,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勤奋是到达彼岸的船只;云程万里,有志向才能搭建成登高的阶梯,窗外仿佛能看见西岭上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来自东吴的万里航船(比喻远大的志向与广阔的视野),不要说读书做官多会误人前程,真正读书求道的心是真诚的。
释义
首联表达了作者对农业知识的渴求与对忍耐品质的重视;颔联强调了勤奋与志向在求学路上的重要性;颈联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寓意着远大的志向与广阔的视野;尾联则反驳了世俗对读书人的偏见,坚持读书求道的真诚与价值。
赏析
此诗以“求学”为主题,融合了郑板桥对于知识、品德、志向与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通过“农书”与“忍字”的提出,展现了作者既重视实用技能的学习,又强调个人修养与品德的重要性,诗中“学海无涯勤是岸,云程有路志为梯”一句,更是以生动的比喻,鼓励人们勤奋学习,志向高远,诗中还巧妙地化用了杜甫的诗句,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底蕴与意境之美。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求学铭》是基于假设创作的,但郑板桥一生酷爱读书,对农业知识也有深厚兴趣,他曾在扬州一带卖画为生,同时关心民间疾苦,倡导实用教育,此诗的创作灵感或可源自郑板桥对于当时社会风气与教育现状的深刻反思,以及他个人对于学问、品德与人生价值的独到见解,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郑板桥对于求知的渴望、对于品德的坚守以及对于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