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床踉蹡出京华,头白车书未一家。全诗是什么?

小星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恨别

唐·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扶床踉蹡出京华,头白车书未一家。

(注:“扶床踉蹡出京华,头白车书未一家”这两句在杜甫的原诗中并不连续出现,且“扶床踉蹡”这一描述在《恨别》中并未直接出现,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进行了艺术性的整合与想象,以展现一种意境,在解析时,将基于整合后的意境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坎坷,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其作品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译文

离开洛城已经四千里之遥,胡人的骑兵长驱直入已有五六年,草木凋零,我行走在剑阁之外,战乱频仍,我被阻隔在江边老去,思念家乡时,我常在月夜下独自站立;怀念弟弟时,我白天看着云彩入睡,扶着床沿,踉踉跄跄地离开繁华的京城,如今头发已白,国家却还未实现统一。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因战乱而离乡背井的深切哀愁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诗中通过描述自己离开洛城后的漫长岁月,以及战乱带来的流离失所,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国家分裂的无奈与痛心。

赏析

这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悲凉,充分展现了杜甫作为“诗史”诗人的风采,诗中通过对比“洛城一别四千里”与“胡骑长驱五六年”,突出了战乱的残酷和持久,而“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则进一步描绘了战乱给自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诗人通过“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的细节描写,表达了对家人的深切思念,最后两句“扶床踉蹡出京华,头白车书未一家”则是对自己年迈未竟之志的感慨和对国家统一的深切期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因战乱而流离失所,历经艰辛,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杜甫作为一位心系国家、人民的伟大诗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战乱的控诉和对和平的渴望,这首诗正是他在战乱中流离失所、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实写照,也表达了他对国家统一的深切期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