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春怨
唐·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钗梁双燕春先到,筝柱羁鸿暖不归。
作者简介
刘方平,唐代诗人、画家,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天宝年间(742年-756年),他擅长绝句,多写闺情、乡思,内容含蓄,情感细腻,风格清新婉丽,尤善描绘自然景物,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其画作亦有名,但传世作品不多。
译文
纱窗外的太阳渐渐西沉,黄昏悄然降临,华丽的宫殿内空无一人,只见泪痕斑驳,诉说着无尽的哀愁,钗梁上成双的燕子仿佛春天最早到来的使者,而筝柱旁那羁留的鸿雁,却迟迟不肯随着暖意归来。
释义
纱窗日落渐黄昏:描绘了时间流逝,黄昏将至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金屋无人见泪痕:金屋象征富贵却无人相伴,暗示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悲伤,泪痕则直接表达了她的哀愁。
钗梁双燕春先到:以双燕春归比喻他人幸福生活的开始,反衬主人公的孤独。
筝柱羁鸿暖不归:筝柱上的鸿雁象征着远方的亲人或爱人,虽春暖花开,却仍未归来,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人的思念与期盼。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深宫女子在黄昏时分的孤独与哀怨,前两句通过“纱窗日落”与“金屋无人”的对比,营造出一种空旷而寂寥的氛围,而“泪痕”则直接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后两句运用双燕与羁鸿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孤独与期盼的情感,双燕春归,象征着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与生命的循环,而筝柱上的羁鸿却迟迟不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刻表达了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与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唐代闺怨诗的佳作之一。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代宫廷生活有关,唐代宫廷中,许多女子因各种原因被选入宫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她们往往面临着孤独、寂寞与对自由的渴望,刘方平通过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样一位深宫女子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当时宫廷女子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人性自由与幸福的向往。